丰 碑 永 存--滕州市张汪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考记  
   
   
 
 
     
 

 

文本框: 懋榛小学滕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遗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为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讲滕州故事,滕州市政协今年开展了历史文化保护与展示工作专题调研活动。我和调研组的同志先后深入到有关镇村进行调研考察。四月份,调研组在察看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村幼儿园里的民国时期建筑物时,在旧校舍前发现了竖立着的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功德碑碑文已模糊不清,另外一通纪念石碑则字迹清晰可辨。据村支书介绍,该纪念碑文革时期被面朝下放置,才幸免于难,完整地保存下来。通过查看碑文,我们发现,该石碑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所立,碑文由时任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原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之父)撰文,滕州籍的国民政府参事陈名豫书丹。碑文内容大致记载了懋榛小学的建立、发展过程。由于碑文涉及到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李天倪,再加上何思源、陈名豫等历史名人,引起了调研组的重视,又组织人员进一步走访了五所楼村李天倪的孙辈健在者及李氏家族的年长知情者,到市党史办、市史志办及省档案馆、青岛一中等单位查阅了大量文史资料,仔细进行了人物、时间、事件、地点的比对查证。经过调研,对懋榛小学的历史沿革,滕州市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何以能在此建立并有效开展活动,懋榛小学与当时的爱国进步人士之间的关系,以及统一战线思想在懋榛小学的探索与实践等,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滕州市张汪懋榛小学是由该镇五所楼村人李天倪创办的。李天倪(18911937年),又名慰施、曼公、逸虎。国民党山东省参议员,第一届国大代表。1937年被韩复榘暗杀于滕县县城。

文本框: 李天倪李天倪思想进步。青年时期在兖州、济南求学,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法律系,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清王朝的活动。1913年,在北京创办《法言报》,宣扬民主,自任主编。回山东后,当选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参议员,第一届国大代表。           

李天倪热心教育事业。据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记载:滕县与邹县、曲阜相邻,自古文化昌明,风俗重义轻财,公而忘私的风气代代相传。即使在国家动乱家庭流离的时候,也不忘发扬先哲行善积德、扶持教育的美德,以感化人民,教导儿童。李天倪先生正是其中的代表。李天倪先生由于较早接受先进思想,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同盟会。为国家奔走之余,也不忘记教育事业。先是,他的三伯父李懋榛去世后,因为没有子嗣,经族人和他父亲商议,由李天倪继承了一百多亩的田产。李天倪拿出一部分作为善款善田,剩下三十多亩的收益都捐做学田,以其伯父的字做名字,创办了懋榛小学,这也是尊贤至孝的意思。1925年秋,刚打算开学堂,不幸遭遇逆贼山东总督张宗昌作乱,因李天倪积极从事反对军阀割据的活动,被捉拿。李天倪变服逃难,为建校准备的东西多半被逆兵损毁。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李天倪才得以回乡,重新操办建校的事情。1929年春学校正式开课。后来学田的收入已不能支撑生源的增加和费用支出。于是,李天倪又发起募捐,前后募集资金6000余元,各项支出都有了来源。在办学的过程中,李先后献捐4000多元。李天倪精诚办学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也感动了当时在山东主抓教育的教育厅厅长何思源先生,何思源先生在撰文中曾感慨说:“各地皆得如君者倡导其间,普及之效曷难致耶?”“负学务主责者可不急为表彰耶?兹勒名校庭,镌志捐款,诸君衔名,用彰公义。因书君办学始末,附刻于石,以示来兹云。”对李天倪先生褒奖有加。懋榛小学自1925年秋动议创办至今,已经整整90文本框: 懋榛小学功德碑、纪念碑了,兴衰风雨,几易其名。现原址除尚保存有1933年所立的功德碑、纪念碑各一通外,还有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室一栋,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天倪富有爱国情结。1932年夏,中共滕县特支领导了反对镶修微山湖堰的斗争,组织了100多名绅士和农民赴济请愿,李天倪积极支持,大力配合,经多方斡旋,终于取得了反镶修湖堰斗争的胜利。“七·七”事变后,李天倪主张积极抗战,曾在济南《诚报》上发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社论,抨击投降派的亡国论调。日军占领德州后,李天倪洞察到韩复榘弃城南逃的阴谋,便亲自动员韩的三位师长要以民族利益为重,守土抗战,与韩复榘彻底决裂。这时他回到故乡,意欲组织抗日游击队,不幸于19371027日晚,在临时下塌的滕县西门里同仁钱庄惨遭暗杀。1938年,韩复榘在武汉伏法之前,对主谋暗杀李天倪一事供认不讳。李天倪先生被列入山东辛亥革命志士名录。

 

文本框: 何思源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撰者是何思源先生。何思源(18961982),字仙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城内当典街人。民主进步人士、学者、教育家。曾赴美、德、法三国留学,历任北伐军政治部代主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鲁北行署主任、山东省政府主席、北平市市长;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何思源先生早年就读于山东省立六中(今山东菏泽第一中学)。何先生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何思源参加了天安门前的集会及后来的一些爱国斗争。192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6月,被任命为“国民党山东省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宣传部长。19284月,被蒋介石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训练部副主任兼法科主任。19286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泰安成立,冯系将领孙良诚任主席,何思源任国民党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在他长期主持山东教育工作期间,任用之人,多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留美出身的有才之士,使山东教育界汇聚了不少人才。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思源手中没有一兵一卒,本应随政府机构一起撤到大后方,但他没有走,选择了留在山东坚持敌后抗战。在鲁北,人们对何思源充满爱戴和尊敬,“老厅长”三个字成为人们对何思源的专称,妇孺皆知。几年里,何思源带领游击队东奔西跑,转战鲁北平原,经历了日寇的讨伐、扫荡、经济封锁和政治瓦解,在山东人民的保护下他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曾经发生的著名“人质事件”引起世界许多国家对日军卑鄙行为的指责,给日军高层造成很大压力,日军总司令冈村宁茨亲自给山东省日军司令土桥下令,限期把何夫人和孩子们送回天津原地。

何思源194412月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日本投降后,率部接受伪省政府和“敌伪财产”。1945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194610月调任北平市市长。19491月北平解放前夕,他作为和平谈判首席代表,为促进北平的和平解放积极奔走,因此遭到国民党的暗害,寓所被炸,小女儿被炸遇难,他和夫人等家人受伤。但他不畏强暴,坚定地与其他代表同到前线与中共代表谈判,促成了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说他是“真正代表了民意”。
  新中国成立后,何思源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与国事。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等。他不忘祖国统一大业,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积极奔走。1982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文本框: 陈名豫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书丹者是陈名豫。陈名豫(18831966年),字雪南,滕县城郊乡七里沟村(今滕州市北辛街道七里沟居)人。解放后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民革山东省委委员。

陈名豫幼年丧父母,在本村族人

       陈欧年家馆一面侍学、一面读私塾。1903年,院试入文庠,旋考取山东高等大学堂。1908年,考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选学历史地理科。1910年毕业后,在济南山左公学任史地教员,并加入同盟会。1912年,山东临时议会成立,陈名豫被选为议员,任山东提学司总务科科长。1917年讨袁军兴,恢复国会,被选为参议院候补议员,同时被任命为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主任。

“五四”运动时期,陈名豫在青岛参加学生运动,代表学界声援四方纱厂工人罢工斗争,山东督军张宗昌下令逮捕工人首领,拘禁学生代表,陈名豫因赴京参加非常国会,幸免遇难。 1923年,在任参议院候补议员时,曹锟贿金选总统,陈名豫拒绝曹的5000元贿金,毅然弃权。

19242月,陈名豫与他人一起创办私立胶澳中学(今青岛一中的前身),并任首任校长。1924年春,国民党改组,陈名豫被选为山东省临时党部执行委员。次年,改任省党部监察委员。1928年,国民党山东政府成立,先后担任省政府委员、民政厅长、工商厅长和国民党中央政府文官处参事。“七·七”事变后,廨居四川八年。1946年返济南家居。1948年春,被选为国民党立法委员。解放前夕,陈名豫同反蒋的53名立法委员联名登报声明,辞去立法委员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陈名豫先生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曾任山东省政协委员,并积极从事民革山东省委员会的筹建工作,主动献出自己的一处住所给省民革办公之用,后当选为民革山东省委委员。1966年病逝,享年83岁。陈名豫亦被列入山东辛亥革命志士名录。

 

滕州早期的党组织活动与国民党党员李天倪创办的懋榛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重要的统一战线遗址。

1930年春,在北平、曲阜、兖州等地读书的王临之、李淑铭、李景黄、马奉莪等人,先后回到家乡滕县,集资在县城南门里创办了国民书店,秘密销售进步书籍,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国民书店的创办,为滕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193110月,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中共滕县特别支部委员会在县城徐家花园成立,书记王临之,李景黄、李淑铭分任组织和宣传委员。中共滕县特支正式成立,从此拉开了党领导滕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序幕。滕县特支成立后,为了更好的联络先进青年,开展党的活动,便以国民书店的名义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参加读书会的就有王右池、李季民(五所楼村人)、李文府(五所楼村人)等十余人。19359月,王右池通过在五所楼懋榛小学任教的地下党员李淑铭将泰安籍党员张学周介绍到该小学任教。这个学校校长李文府,思想开明,同情革命,所以地下党员们在那里不仅能够存身,而且还能较为活跃地开展工作。张学周来到五所楼懋榛小学后,很快认识了与党失去联系的李淑铭。1936年春,张学周、李淑铭、王右池三人自发成立了中共滕县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张学周任书记,李淑铭任宣传委员,王右池任组织委员。同年秋,地下党员燕遇明、孙仲起等经张学周、王右池介绍由泰安来滕县羊庄小学任教,并参与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的活动,滕县党的活动又重新开展起来。五所楼懋榛小学党支部通过开展形势和阶级教育,不仅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日益增强,他们中一批优秀学生——杨广立、杨际元、孟昭煜、朱广泉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懋榛小学第二任、第三任校长的李季民、李文府由于较早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后来也都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滕县地方组织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民主人士,共同抗日,在滕县涌现出了众多的统战人物如彭畏三、孔昭同、刘元甫、张瑞五等,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与共产党人一道,在艰苦的年代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天倪的父亲排行第五,其七叔之子李淑铭(18991941)北平平民大学毕业后受李大钊思想影响早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天倪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员,李淑铭为共产党员,作为叔兄弟,他们曾心照不宣,有过较好地配合。据李天倪堂孙李广汉(曾在懋榛小学读过三年书、现年91岁)介绍,张学周等人之所以在懋榛小学能秘密建立起党组织并有效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在很大程度上有李天倪的暗中“庇护”。李淑铭的父亲病逝时,李淑铭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不便回村给父亲置办丧事,李天倪就让人给李淑铭捎话说:“回家奔丧吧,出了事我兜着。”这样,李淑铭才回家给他父亲发了丧。据李广汉老人讲:因为李天倪和何思源、陈名豫都同时在国民党省党部工作,关系密切,相互赏识,所以李天倪的长子李果认何思源为义父。李天倪创办懋榛小学,何思源积极撰文,陈名豫欣然书丹。

统一战线是一些不同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联合。从国民党员李天倪创办滕州五所楼懋榛小学,到共产党员们在学校以教师的身份秘密建立党组织开展活动,再到他们之间的心照不宣、互相默契,不难看出,尽管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建立统一战线组织,但统一战线作为一种联合战略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在懋榛小学或者说在滕县大地悄悄地探索着、实践着。

通过对该石刻碑文内容、懋榛小学历史沿革以及所涉及历史人物、事件的深入研究,本人认为,该碑文内容及懋榛小学既涉及滕州籍早期的中国同盟会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又涉及到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中的爱国进步人士,还涉及到滕州最早地下党支部的建立、发展,更涉及到国难当头之时,党组织与爱国进步人士之间的默契、配合,蕴含着丰富的、宝贵的统战历史资源信息和精神财富。党的历史是党的宝贵财富。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三大法宝之首,其形成、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统一战线历史资源十分丰厚。革命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抛头颅,洒热血,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滕县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这些遗址和遗迹承载着革命先辈们在长期斗争中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铭刻着无数英雄儿女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复兴而前赴后继的壮丽篇章。滕州市张汪镇五所楼懋榛小学既是滕县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所在地,也是重要的统一战线遗址、遗迹。充分发挥滕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统一战线历史资源,切实加强我市统战史的研究宣传,对推动政协工作更好地发挥凝心聚力作用、统战事业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丰碑永存。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志纪念!

 

 

 

 

 

 

 

 

 

 

 

 

 

 

 

 

 

懋榛小学纪念碑碑文

 

滕地毗连邹鲁,渥被先泽,邑人士类皆重道义、轻资财,公而忘私,其风夙著。正当国忧家难不遑宁息,犹能举先哲兼善乐育之旨,发挥而广大之,以导扬风教,惠迪童蒙。如李君天倪者,尤足称焉。君精研法学,早年曾加入同盟会,奔走国事之余,深以培养国本为务。先是,君之胞伯懋榛公殁,无子以奉,生父潘公命暨族人议,承嗣遗产百余亩。除留赡弱(稚资助贫乏,尚外余田三十四亩,悉捐作学田,创立斯校。即以懋榛公之字名之,曰懋榛小学,所以奉尊显也。民国十四年秋,方将部署开学,乃为鲁督张逆宗昌所,遭名捕。君微服出走。校具半为逆兵损毁。迨十七年夏北伐成功,君始归里,重整旧基,正式开课,日新月异,校誉隆。四年之间,蔚成学薮,顾学田所入已不敷用,校舍亦狭不能容。君复多方劝募,前后所得款六千余元。乃以二千七百元建筑校舍,四千储作基金。于是,广厦连甍,藏修裕如,厚资蕃息,膏火罔缺。校基既固,发达存续有攸赖矣。夫以私财倡公益已为常人所难能,况当只身远窜,八口流离,衣食无所取给。斯既中止办学,移其资以赡妻孥,亦必为世俗所曲谅。而君卒不为。迨校成募捐,将伯一呼,应者四起。此固诸君之好行其德,而未始非君之热忱有以感召之也。即谓斯校之成绩皆君精诚所铸造可也!君前后捐助校款并学田合计不下四千余金,尝谓:“教育事业须赖地方士绅之赞助。”使各地皆得如君者倡导其间,普及之效曷难致耶?负学务主责者可不急为表彰耶?兹勒名校庭,镌志捐款,诸君衔名,用彰公义。因书君办学始末,附刻于石,以示来兹云。

 

 

山东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  何思源 

                 陈名豫 

中 华 民 国 二十二年 六 月  下浣  毂旦

 

 (作者:孙士泉  滕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